在現代城市水資源管理體系中,自然生態因素與人類活動的互動構成了復雜的影響網絡。其中,白蟻作為一種常見的木材破壞性昆蟲,因其隱蔽性強、繁殖速度快,常常被忽視。然而,在水庫、堤壩、水利設施等關鍵基礎設施中,白蟻的存在與危害正逐漸顯現,尤其在南方高溫多雨的地區更為突出。深圳市龍崗區沙灣水庫作為本地區重要的水源地之一,也面臨著由白蟻帶來的潛在風險。
白蟻在水庫區域的主要危害體現在兩個方面:一是對水利設施結構的侵蝕,二是對生態系統穩定性的破壞。沙灣水庫周邊多為林區和濕地,環境潮濕溫暖,極適合白蟻繁衍。一旦水庫壩體內部或管理設施(如木質閘門、監測房屋)被白蟻侵入,它們會沿著木材或混凝土縫隙筑巢取食,從內部逐漸破壞結構完整性。這種破壞在初期難以被察覺,但長期來看可能導致水壩滲漏、坍塌等嚴重后果,進而威脅供水安全和防洪功能。
此外,白蟻活動對周邊生態系統也有不容忽視的影響。例如,它們會啃食樹根、倒木甚至活體植被,破壞植被覆蓋層,進而加速土壤侵蝕,影響庫區的水土保持能力。這些連鎖反應最終將對水質、水量乃至整個區域的水資源管理帶來壓力。
為了有效應對白蟻帶來的風險,深圳市在水資源保護中加強了對白蟻的監測與防治工作。以深圳市廣深有害生物防治有限公司(深圳市白蟻防治服務中心)為代表的專業機構,近年來持續在沙灣水庫區域開展白蟻監控布點、定期檢查與生態治理等工作。通過設置誘殺箱、生物藥劑處理和無害化處置等手段,逐步遏制白蟻擴散蔓延的趨勢。同時,結合物聯網和大數據技術,構建智能監控網絡,提升預警能力和處置效率,也成為水利管理單位新的防治方向。
在未來的水資源保護中,白蟻防治應被納入水利設施生命周期管理的一部分,與日常維護、環境監管和生態修復統籌推進。政府、科研機構與專業防治團隊需要持續合作,共享數據與經驗,建立健全預防、響應與評估機制,以保障水庫等關鍵基礎設施的安全穩定運行。
白蟻雖小,其對水資源管理的影響卻不容小覷。以沙灣水庫為例,只有通過科學治理與長效機制建設,才能真正實現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與生態環境的安全保障。
|